查看原文
其他

云游 | 毛厚德:建筑师才能够真正胜任“文旅”项目

AP Editorial 建筑实践 2022-04-24

毛厚德 MO KOTOKU

艾麦欧(上海)建筑设计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

艾麦欧(上海)建筑设计咨询有限公司承接了庐山 · 归宗小镇文旅项目,作为主持建筑师的毛厚德先生,对于文旅行业的发展现状有哪些思考?


本文从疫情影响、发展模式、发展现状、存在问题等角度,探讨建筑师在文旅项目中担当的角色以及应该具备的能力。

访谈全文刊载于《建筑实践》2020年7月刊

购买请点击阅读原文或扫文末二维码

AP:本次新冠疫情对于文旅行业产生了哪些影响?

毛厚德:这次疫情对各行各业产生了深刻影响,也使我们对“文旅”的思考发生转变,可以看到几方面的变化:


第一,由全球化向某个圈子或范围的转变,形成逆全球化的趋势。第二,人的趋势的转变。未来我们看待旅游的观点将有所转变,比如:人们可能会从以前的“全球游”向某个特定较近的区域转变。


从长远来看,在疫情彻底结束以后,文旅项目会产生爆发性的增长。政治上的走向使我们的经济和文化走向复兴,目标也渐渐明朗,那就是必须将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变成生活、体验的一部分。总之,短期内,疫情对各个企业影响都非常大,但如果我们好好对待,也许会发现新的发展机会,对于中国文化的发掘、再生和延续都会产生非常大的影响。

庐山 · 归宗小镇鸟瞰 © 章鱼见筑

AP:您对当前的文旅发展模式有何评价?

毛厚德:目前逐渐形成了三种模式:第一种是标准型小镇,区域型文旅;第二种是有文化内容输出的;第三种是“微文旅”。但是,这些模式很大程度上都受到区域限制。“城市文旅”会成为未来的可能性,线上购物的流行,使城市商业综合体存在的意义越来越小,原来的商业综合体会逐渐解体,“城市文旅”可能将成为解决城市商业综合体问题的关键之一。


我认为文化是穿越的时空。在几千年历史的长河中,文化一旦形成,将是亘古不变的。因此,我提出一个想法:对于文化,我们要更注重于人的体验和状态,而不是文化时间上的差异。我更想以反映国人内心需求的视角来展现文化,而不是用考古的立场。在“拈花湾”项目中,我提出不以朝代,而是以“人”的状态去展现。


疫情可能会唤起人们对文旅的强烈需求,这在未来是一定会爆发的。我们可能不再渴望出国,而是回归到扎根于本土的传统文化体系。文旅会由“奢侈品”逐渐变成“必需品”,这种趋势将为建筑师提供新的舞台。

无锡灵山小镇拈花湾 © M.A.O.

AP:对于主流的建筑界来说,似乎文旅还没有引起大家充分关注,文旅从业者中建筑师的比重较少。您如何评价这个现象?

毛厚德:实际上不仅在国内,在国外的建筑教育中,“文旅”的涉入也并不深。“文旅”这个比较高风险的门类,将缺乏策划的危害性彻底暴露。


从埃及金字塔到文艺复兴,建筑师的地位逐步提升,传统建筑师的思考逐渐从神和国王向功能至上的现代建筑转变。而“文旅”则是现代建筑形成以后,由于社会的多样性发展与巨大转变而生成的。


我认为“文旅”的核心是“极致”——不仅仅是单纯的漂亮,漂亮是没有商业价值的,极致才能改变一切。像马尔代夫、九寨沟这样能够将自然景观做到极致的例子很少,绝大多数东西是做不到极致的。而建筑师要做的,就是对先天的自然进行“人工干预”,将文旅做到极致。

 <<  滑动查看更多   >>

庐山 · 归宗小镇 © 孙海霆

传统建筑师没有接受过这样的教育。近年来同济大学和清华大学新开设了建筑策划学,也做了专项研究,算得上是中国在这个领域的开拓者。但他们更多地关注在物理属性的系统上,而“文旅”是感觉、行为上的东西,而不是建立在唯物论上的。我们如何构筑一种世界观、一种文化场景来激发人的思考,这个要求会比较高,在大学教育里是非常难实现的。对于年轻的建筑师来说比较难理解,而在建筑方面有一定积淀的人更容易接受。


我认为“文旅”不同于以往设计,为建筑师提供了不一样施展的空间。实际上“文旅”与以往我们对建筑的传统思考和认知不同,它更多是一种“唯心”的东西,需要我们设想场景,更贴近“以人为本”的原则。


过程中,建筑师的身份也会有所转变,有时更像导演、布局者或是文化学者。也许因为“文旅”的出现,建筑学的定义也有所改变。过去我们争论建筑是形态还是空间,是以人为本还是牢固美观,而此时这些都不重要了,重要的是现象。


在我看来,只有建筑师才能够真正胜任“文旅”这项工作,因为他具有其他人所没有的空间想象力、逻辑性以及知识面。


 <<  滑动查看更多  >>

归宗小镇商业区 © 章鱼见筑

我是一个追求“流量”的人,我更希望看到我的项目呈现出人流量和回头客逐渐增多的变化,以及人的状态与行为的变化,而不只是建筑师视角下结构美、形式美的场景。如果你的项目可以汇集千万粉丝来这里,我想建筑师会得到社会的尊重与肯定。


在过去,建筑师的梦想是做一个流向历史、改变历史的东西,但当今社会可能性不大。抱着造金字塔的心态去做一个建筑小品是很可悲的,这反映了建筑师模糊的价值观和片面的知识结构,这将使建筑师群体被世界边缘化,被社会瓦解和抛弃。


在这种情况下,建筑师都应该深入思考建筑策划学,不能仅仅是局限于自己风格的狭义范围里。传统建筑师太在意圈子内的评价,这很容易造成和社会脱节,被社会边缘化,建筑师的路也会越来越窄,也会在开发商面前失去话语权。


在我看来,我希望项目中最重要的部分是由自己决策,并对最后的结果负责,这才能成为建筑师的武器。我们一定要有逻辑推理的过程,不要即兴去决定事情,保持一个科学的状态,使我们的工作更有价值。


 <<  滑动查看更多  >>

归宗小镇度假物业区 © 章鱼见筑

AP:您建议建筑师如何去提升自身的策划意识和能力?

毛厚德:建筑师的逻辑性很有优势。相比于任务书,我更愿意追求的是“为什么”,研究事物的本质,保持对事物的好奇心。这样就会使建筑师的工作产生延伸。就像后期的运营,很少有人去关注文化这个方面,所以我就决定去做这件事情。


我一直觉得自己是“营造现象”的设计师,保持一定的好奇心,不断地改变自我。我们在花桥的项目(花桥游站)涉及到二次元,所以也在和B站和腾讯这样的公司谈合作,将各种各样的人聚集在一起。我觉得此时的建筑师更像一个现象营造师,这样的社会也会更有趣。


我很希望我的设计成为产业文化,成为生产力。然后依靠产业文化促进资本。我相信在更多的项目成功落地后,会有更多的人理解。


建筑师也许可以尝试放下自己的身份,把自己设想成目标用户,并以用户思维思考,不再局限于建筑、景观,而是关注整个场景。建筑师作为一个组织者,要把所有要素串联起来,真正的重心是实体以外的部分。


花桥游站 © 图虫创意

AP:从实操角度来说,您认为如何打造一个成功的文旅项目?

毛厚德:“文旅”中,一个非常重要的核心就是回头客,它决定一个项目的深刻程度。文旅项目想要成功,第一条必经之路是网红,要吸引更多的人关注;第二是沉淀成产业文化,只有极少的网红能成为产业文化。


我要做的不是紫禁城和雅典娜神庙这样,要让用户抱着朝圣的心态过来的,而是希望用户来到这里,仿佛感觉是为自己量身定做的一样,认为自己就是主角,周边是自己价值观的展现,让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体验,从而引起他的好奇心并吸引更多的人前来体验。


体验是文旅项目中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,未来我们希望做一个互联网体验,即因为用户而改变的体验。这是我现在非常关注的一个问题,我想做让每个人觉得“与我有关”的东西,这样产业才能长久。举个例子,就像你去了金字塔这样的地方几次,你就会觉得无聊和厌倦,因为这样的东西“与我无关”,不是自己的文化。

AP:为什么国内成功的文旅项目仍比较少?策划、设计、运营这三个环节中最薄弱的是什么?

三个环节都有所欠缺,难度比较高的是最后的运营体系及开始的策划,这些是整个项目的关键,尤其是运营要求很高的整合度和思维度。


前期的策划层面容易做成常规套路。好的策划,要抓住事物的本质,定位要清晰,要知道项目的核心点和灵魂在哪里。不是看表象,要看底层原因,而现在很缺少这样完整的策划体系。


编辑 / claudia

视觉 / Holly


© 建筑实践    

欢迎联系转发,禁止在未授权时以《建筑实践》编辑版本转载。

延伸阅读

新刊推荐 | 《建筑实践》2020年第7期 特辑:文化旅游

人物 | 阿那亚度假社区设计师戴烈:在日常性中寻找设计的可能

观点 | 易介中:文旅大未来

新刊介绍

订阅联络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